前往主要內容區
:::
:::
首頁 > 歷年活動 > 基隆潮藝術 > 2019基隆潮藝術

2019基隆潮藝術

發布日期:2019-09-27
  「2019 基隆潮藝術:流」以既是自然與人共好的大地藝術季,亦是城市展現文化藝術柔軟企圖心的公共藝術節慶,超越了美術館及特定的藝術體制,5個藝術節的駐足節點,與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廣場、車站、房舍、鐵殼船、漁港等場所空間因為藝術計劃的運用浸潤,脫離日常軌徑,翻新面貌,社區日常生活之間的壁壘被打破,藝術計劃設身處地思考人與非人(自然、產業等等)間的「眾人的事」,形成一種無內外、無尺度的拓樸學,構造行動者網絡。14個藝術計劃進駐創作,每一個藝術計畫的創生都有一段歷史回應的故事,可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可能是產業的停格備忘,可能是族群口傳記憶、或也可能凝聚了地區的生命史。參展國際藝術家有:水內貴英(日)、威力多納(奧),臺灣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有:陶亞倫、何諺彥、林書豪、黃偉倫、蔡潔莘、曾志偉、洪秉綺、張舒晴、陳律佑、林靖佑,藝術團隊包括了:草字頭、星濱山、少少原始感覺工作室、竹圍工作室,策展人是蘇瑤華。
 
  「2019 基隆潮藝術:流」是一個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運用的策展,強調現象或事物本身的關係性(relationality),著重事物或現象間的連結(association)而非區隔(separations),行動者有如獨立的資源點,透過轉譯(translation)的過程連結分散的資源擁有者,逐漸延展成行動者網絡。網絡是一種描述的方法,也是一系列行動。行動者的本質並非固定不變,不但可變,而且還會受到其他行動者的影響;行動者間的關係網絡並非理所當然的存有 (Being),而是在行動中,讓一群原本關係鬆散或甚至不具關係的行動者,進行自由的連結,相互調適後產生關係與身份認同 (Identity),並連結成網絡。
 
「2019 基隆潮藝術:流」的價值並不在於對建築或空間的改造和風格的設計,而是藝術家利用這個特定的行動、計劃、裝置,激活(animate)了社區/社群/自身,讓人們可以在此停留、匯聚,只有在相關的連結關係中,藝術作品得以運作,並成為了一種始終處在溝通反應和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參與系統。透過超越日常,體悟日常,讓平常沒有理由往來的、各種不同身分的人們,可以藉此機會停駐交流,而在地居民們的生活本身,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或藝術本身,更透過城市記憶的形塑,讓民眾參加一個活動的共同記憶,造就對於這個城市的認同,用藝術節慶帶動市民的公共參與。   召喚行動,形成行動,構建行動,是一種生成 (Becoming) 的搭架歷程。這種經由多重感官的地方體驗,透過藝術的凝視,創造一種凝視化的身體,不論是輕盈的溜過基隆,放掉既成印象重新與基隆匯流,蜿蜒過街巷,抑或跳上鐵殼船,脫離實境、再造實境,都是「2019 基隆潮藝術:流」的行動口訣,也希望成為召喚你我基隆相遇的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