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夏季號

文字 | 田育志 攝影 | 林冠良 農曆七月 , 各地都有中元普度的習慣 , 鷄籠中元祭更是全台關注的焦 。 從十三號白天的迎斗燈 、 十四號晚上的放水燈 , 以及十五號在主普壇前的普度 , 鷄籠中元祭已有 1 6 9 年的歷史 。 如此重要的文化資產 , 也隨著位在主普壇一樓的鷄籠中元文化 , 留下更完整的紀錄與保存 。 中元祭是基隆重要的慶典活動 , 1 9 7 4 年 , 位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興建 完成 , 成為中元祭期間祭祀科儀 重要地 點 , 非節慶的時候 , 則是基隆的 ﹁ 民俗文物 館 ﹂, 在館內介紹地方文化與中元傳統祭 祀 。 隨後 , 為了聚焦鷄籠中元祭文化 , 先是 在 2 0 0 5 年改為 ﹁ 中元祭祀文物館 ﹂, 2 0 2 2 年 , 則更名為 ﹁ 鷄籠中元文化館 ﹂ , 而這次改造整體空間與調整展品的重要功 臣 , 正是擔任 ﹁ 基隆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 會 ﹂ 委員的游淑珺 。 近年來 , 隨著鷄籠中元祭的知名度升 高 , 愈來愈多人來到基隆共襄盛舉 , 從事 基隆在地文史研究的游淑珺 , 當然希望不 論在地人或是外來客 , 都能對於中元祭發 展的上百年歷史脈絡 ,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所以在規劃鷄籠中元文化館的展示內 容上 , 除了介紹與祭典 、 科儀相關的謝富 基與李戊己兩位道長之外 , 在中元祭能見 到的民俗技藝及宗親會文化 , 同樣是館內 展覽的重點 。 ﹁ 斗燈是道教科儀裡的法器 , 由斗和 燈組成 , 全台灣大概只剩基隆可以看到這 麼多的大型斗燈 。﹂ 跟著游淑珺的腳步踏 進鷄籠中元文化館 , 第一眼就看到展區右 手邊有一座三層的斗 和十五個宗姓斗 燈的圖片 。 游淑珺解釋道 , 光是在慶安宮 裡收藏 單座斗燈 , 就至少有百年以上的 歷史 , 各家斗燈不僅是宗親會財力象徵 , 細緻的木雕工藝 , 更是基隆値得保存的文 化資產 。 另外 , 不論是迎斗燈時會在前頭開路的北 管軒社 ﹁ 福路派聚樂社 ﹂、﹁ 西皮派得意堂 ﹂ 的歷史與湯阿九 、 周勉 、 賴國松 、 吳元甫等北 管藝師 , 或是以精巧手法製作紙糊水燈頭的林 添丁 、 李清榮 , 又或者是製作中元祭米雕的謝 源張 , 在館內都有各自展區介紹不同藝師 / 藝 陣的作品與重要文物 。 游淑珺認真說道 , 鷄籠中元文化館是台灣 唯一 , 也是亞洲第一個以 ﹁ 中元祭 ﹂ 為主題的 文物館 , 如同中元祭在基隆已經傳承 1 6 9 年 之久 , 這個場館的規劃與設立 , 同樣是基隆的 驕傲 。 下次有機會 , 不妨踏入館內 , 好好欣賞 展品 , 閱讀每個人物與陣頭的故事 , 就會知道 鷄籠中元祭不單單只是三天的祭典活動 , 背後 更有著紮實豐沛的 化基底與民俗工藝傳承 。 06 07 浪潮 WAV E ・ 亞洲第一個以中元祭為主題的展館 , 是基隆的驕傲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