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夏季號
﹁ 許多人以為米雕是刻在米上面 , 其實這是種誤解 , 刻在米粒 、 果核或是 葉子上 , 需要用放大鏡去觀看的 , 叫做 毫雕 、 盲雕或是微雕 。 米雕的 ﹃ 米 ﹄ 字 , 是因為最初的原料 用糯米粉來製作 , 又可稱作 ﹃ 江米人 ﹄, 其實就是大眾所 熟知的 ﹃ 捏麵人 ﹄。﹂ 從小跟著做總鋪 師的父親學習米雕手藝 , 謝源張一開頭 就先解釋米雕常見的誤認與由來 。 而說起米雕與中元祭的連結 , 謝源張 說道 , 華人飲食傳統自古就要求色香味 俱全 , 招待生者是如此 , 祭祀亡者時也 是比照辦理 。 於是在中元祭祭祀老大公 的宴席 ﹁ 金松宴 ﹂ 上 , 由葷食桌 、 素食 桌與西洋桌組成的三連桌 , 每一連桌分 成 5 桌可食用以及 4 桌不可食用的看 生桌 , 樣式各異 、 色彩繽紛的米雕 , 正 是看生桌上的主角 。 ﹁ 金松宴就是滿漢全席的精華 , 不僅 有好吃的 , 也有好看的 , 所以中元祭上 的米雕又稱作 ﹃ 看桌米雕 ﹄, 另外還有 看桌紙雕 、 看桌冰雕 、 看桌蔬果雕等等 , 這也是在考驗總鋪師的手藝跟功力 。﹂ 憶及兒時過往 , 謝源張記得 , 當年父親 謝九如在普度期間 , 一個團隊至少是 10 人以上 , 加上早先沒有冰箱 , 都得在孝 二路旁的巷子裡租一個月的房子 , 師傅 們各司其職做米雕或蔬果雕 , 最後再用 板車運送到當時還在忠四路上的主普壇 。 既然是考驗總鋪師功力 , 做起來自然 得費許多心神與時間 , 謝源張至今都忘 不了 , 光是中元祭需要的四色豆棧 , 在 黏製紅豆 、 綠豆和花生等豆類時 , 每顆 豆子的 ﹁ 種臍 ︵ 發芽孔 ︶﹂ 都要朝外 , ﹁ 真 的是會黏到眼睛脫窗 !﹂ 謝源張半開玩 笑半正經地說道 , 但也是在父親的要求 與堅持下 , 讓謝源張學會包含米雕在內 的多項中元祭所需技藝 。 說到過往從父親手上繼承的手藝 , 謝源張首先提到現今已經少見的 ﹁ 五牲 雕 ﹂, 有別於大眾熟悉的三項牲禮 , 五牲 雕不只是數量多出兩樣 , 在呈現上也多有 講究 。﹁ 把豬頭倒過來放 、 加上麵糰雕成 彌勒佛 , 然後把雞雕成鳳 , 鴨雕成鹿 , 還 有把豬肚當成身體 、 豬腸做耳朵 、 龍眼做 文字 | 田育志 攝影 | 黃政達 、 林冠良 ﹁ 鷄籠中元祭 ﹂ 祭拜老大公 ︵ 好兄弟 ︶ 的宴席 , 稱作 ﹁ 金松宴 ﹂, 除了擺有可食用的祭祀品外 , 還有以 ﹁ 米雕 ﹂ 作為欣賞用的看生桌 , 展現出主普宗親會對亡者的誠意 , 也暗藏著各宗親會輸人不輸陣的較勁感 。 12 13 浪潮 WAV E ・ 從山珍做到海味 , 以栩栩如生的米雕呈現天地盛宴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