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夏季號

汐止忠義殿對面的店頭門廊前 , 憑藉 著白日灑入光線 , 正為中元祭典趕製各式 物件的進興糊紙店老藝師林添丁 , 俐落地 以刀具將細細的竹桿 , 削成適用的尺寸 , 然後再以透明的蒸粿紙沾黏漿糊 , 運用綁 縛的方式將竹桿固定在彼此的支點上 。 已然成形的大型紙糊神像在他身後一字排 開 , 大眼怒睜 、 口噴火舌看來威嚴懾人 , 他說 :﹁ 這就是大士爺 , 頭上有觀音像 , 因為祂是觀音的化身 , 普度結束之後 , 若有流連不返的好兄弟 , 就會由祂壓回陰 間 。﹂ 堅守著這一家由爺爺手中傳下的百年 糊紙店 , 每一年的鷄籠中元祭 , 都少不了 他以精湛手藝所糊的製品 。 無論是接下主 普姓氏所委託的 ﹁ 翰林院 ﹂、﹁ 沐浴亭 ﹂、 ﹁ 同歸所 ﹂ 或 ﹁ 招待所 ﹂ 糊紙製品 , 或是 為不同宗親會製作水燈頭 , 他以這一雙手 捍衛的不僅僅是傳統科儀不容馬虎的細 節 , 也保衛著今日稀存的糊紙技藝 。 當年 , 林添丁的爺爺從大陸師傅手中 學得技藝 , 並傳授給弟弟 , 基隆地區人稱 ﹁ 糊紙木仔 ﹂ 的師傅 , 即為他的叔公 。 而 他自覺不擅學業 , 小學畢業後就跟在爺爺 身邊學藝 ,﹁ 那時候可以做的工作不多 , 所以也談不上有沒有興趣 , 而當時糊紙師 傅也比較少 , 紙糊品是有錢人才有辦法訂 製的東西 , 以前我們都是帶著紙到主人家 製作 , 在那邊就有飯可以吃 , 含點心一天 可以吃到六頓 , 比待在家裡還要好 。﹂ 浪潮 WAV E ・ 手糊花紙 , 累疊的傳統深厚人情味 文字 | 林佳蕙 攝影 | 陳志誠 圖片提供 | 基隆市文化局 裝飾繁複 華麗的細節 現年已七十四歲 期待這樣的記憶 , 08 09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