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南國初夏》 1920-1930 木下靜涯 Kinoshita Seiga 214.7 × 87.3 cm 膠彩、絹本 Eastern gouache on silk 。 《悠閒》 1935 陳進 152 × 169.2 cm 膠彩、絹本 Eastern gouache on silk 。 詞,當時在日本或其他國家稱為「日本 畫」( Nihonga ),在臺灣日治時代稱為 「東洋畫」( T ō y ō ga )。 政府遷臺後認為膠彩畫不應該歸為 國畫,傳統水墨和膠彩分開評審。 1972 年日本與臺灣斷交,全省美展國畫第二 部被取消,膠彩創作的評審委員全數被 解聘(僅林之助留聘)。 1977 年林之助 教授提出「膠彩」一詞取代之。 1979 年 省展恢復國畫第二部的設置, 1982 年省 展,國畫第二部改名為「膠彩畫部」, 膠彩畫一詞終告確定。 1985 年東海大學 美術系在蔣勳的努力下自美力聘林之助 回臺於該校首開膠彩畫課程。 仔細探究臺灣膠彩畫的美術傳習內 容及過程,既也融合了中國水墨的特質, 又承襲來自日本美術源自印度及中國佛 畫的影響,以及來自十五世紀西方繪畫 及十九世紀西方近代藝術的發展;在技 法上不強調皴法、而是建構在寫生繪畫 美學的概念、以及透視學、色彩學的運 用;另外也透過藝術日漸強化表達自我 意識的崛起及書寫立身於所在處所環境 的閱讀及回應,使臺灣膠彩畫走出更多 元的繪畫風格,因此創作者在物象捕捉 之中更深刻地注入的地方性及意義性的 文化快遞 JAN 2025 35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