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膠 彩 畫( Eastern Gouache Paiting or Nihonga )在美術史上不是個被特 別注視的支系,所以可說是狀似孤獨 ( solitude ),但在臺灣美術的發展過程 中曾經「眾聲喧曄( heteroglossia )」。 「眾聲喧曄」是俄國理論家巴赫汀 ( Mikhail Bakhtin )於 1920-30 年提出來 的觀點,在希臘文中有「其他語言」之 意,在巴赫汀的理論架構中被定義為多 元與差異的共存,容許來自不同地方的 視角與聲音,如同音樂與文學中的「複 調」( Polyphony ),期待的並非一致 性,而是尊重並存及各自獨立的行動與 意識。 以「喧囂的孤獨」作為此次策展 「眾聲喧嘩」的核心理念,雖沒有把「歧 異」( Differences )視為必然,但似乎也 試圖藉此尋找臺灣美術發展的「地方性 ( Genius Loci )」現象學之棲身( dwelling ) 思想的意義性和重要之處,作為百年尋道 的初心;我認為可將之視為一種建構福爾 摩莎美學濫觴的嘗試、及臺灣美術表現活 力與可塑性的正面價值。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 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為基底媒 材,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 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畫 作形式。膠彩畫是臺灣在戰後發展的名 快遞藝評 Art Criticism 探索膠彩畫作為建構福爾摩莎美學濫觴的嘗試: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文/圖 ――― 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聯盟副主席) 《背影》系列 2004 鍾舜文 122 × 98 cm 膠彩、紙本 Eastern gouache on paper 。 文化快遞 JAN 2025 34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