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秋季號

矚 目 focus 3 主題 殖民時代的東亞覺醒 清廷領袖的關鍵之舉 事件的發生通常不會只有一兩個理由,更有可能是橫跨地域、縱穿時間的各種因子相互 交織而成。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許毓良在解釋清法戰爭中的清廷立場時,便將時間軸 先拉回到清法戰爭的 10 年前。 1870 年歐洲大陸爆發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消息傳回 清廷,清廷普遍認為法國不再是強權,觀感進而影響了後續決策。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許毓良 圖 林冠良、林佳蕙、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文 林郁姍 認知落 誤會糾葛 台灣建省 著重砲台︑ 鐵路軍事建設 8 8 3 年︐ 法 軍 進 犯 越 南 初 期︐ 許 毓 良 指 出︐ 當 時 在 清 廷 已 是 一 人 之 下︑ 萬 人 之 上 的 李 鴻 章︐ 與 法 軍 私 自 協 定 撤 出 保 護 國 越 南︐ 因 為 他 認 為 日 本 才 是 朝 廷 最 大 的 隱 憂︐ 保 留 兵 力 以 利 日 後 專 心 對 付 日 軍 就 好 ; 但 當 時 多 數 朝 廷 官 員 未 將 法 國 看 在 眼 裡︐ 認 為 將 法 軍 驅 逐 出 越 南 不 是 難 事︐ 李 鴻 章 在 這 樣 的 聲 浪 下︐ 最 終 未 將 與 法 軍 協 定 一 事 拿 出 來 稟 報 討 論 ; 而 法 軍 單 方 面 相 信 李 鴻 章︐ 在 越 南 卻 又 處 處 受 到清兵阻擋︐氣憤之下雙方爆發多場 衝突︒ 清 兵 擅 長 陸 戰︑ 法 軍 更 擅 長 海 戰︐ 但 因 為 法 軍 對 清 兵 實 力 的 輕 忽︐ 越 南 陸 上 的 戰 事 陷 入 膠 著︒ 1 8 8 4 年︐ 法 軍 轉 而 攻 打 清 廷 的 其 他 沿 海 領 地︐ 在 偷襲福州的馬尾造船廠後︐清法戰爭 1 挑戰與反應 台灣地位的轉變 此 基 - 頂石閣砲台遺構位於現在的正濱國中校內 1 正式開戰;同年法軍也來到運輸煤礦資 源便利的基隆港口︐準備拿下基隆以脅 迫清廷︐同時也為了補給︒ 時 的 台 灣 雖 然 是 清 廷 的 領 土︐ 是 為 福建省台灣府︐但實際上清廷對台並無 任何治理與建設︐守兵寥寥可數︒法軍 進攻︐清廷丟失了約九成的基隆領地︐ 僅因地利優勢︐在撤退至鄰近現今的新 北市汐止區︑瑞芳區一帶︐守在丘陵高 處︐法軍 不 敢 貿 然 推 進 ︐ 才 讓 基 隆 的 戰 事止步於此︒ 因為法軍的挑戰︐清廷正視了基隆︑甚 至可說整個台灣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 許毓良說︐ 國透過 爭告訴清廷什麼 是重要的︐這就是歷史學中的理論 — ﹁挑戰與反應﹂︒ 清廷對清法戰爭結束後做出的反應是台 灣建省︐李鴻章的部下劉銘傳被派任為 台 灣 省 巡 撫︒ 此 前 劉 銘 傳 雖 已 辭 官 回 鄉︐但仍飽讀詩書︑精通軍事現代化︐ 知道劉銘傳近況的李鴻章︐認為劉銘傳 作為首任巡撫再適合也不過︒ 隆 海 港 的 先 天 條 件︐ 使 得 此 地 必 成 軍事要塞︐可攻可守︐許毓良分析︐當 時 國 際 上 對 海 軍 發 展 主 要 分 為 兩 種 路 線︐一是主攻︐掌握海權︐二是守勢︐ 嚴守海港︑防範敵人入侵︒劉銘傳採取 了守勢︐建立 5 座砲台組成 3 道防線︐ 第一道是在最接近外海的和 平島設置社 寮砲台;接下來第二道防線是為了圍困 敵人的火網設計︐由仙洞砲台︑二沙灣 砲台︑頂石閣砲台構成三角形;最後一 道防線則是靠近現在汐止區的獅球嶺砲 11 10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