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春季號
14 Keelung Way 編輯團隊 ︵以 下 簡 稱 K ︶: 兩 位 不 論 是 親 身 參 與 社 造︐ 或 是 因 為 家 族 關 係︐ 對 於 基 隆 的 社 造 活 動 都 有 長 時 間 的 經 營 與 了 解︐ 因 此 想 請 兩 位 分 享︐ 在 彼 此 眼 中︐ 對 方 所 投 入 的 計 畫︐ 都 促 成 了 在 地的什麼新樣貌呢? 基 隆 在 地 藝 術 家 李 奇 鴻︵ 以 下 簡稱李︶: 我 父 親 李 隆 進 里 長︐ 早 在 文 建 會 時 期︐ 就 已 經 投 入 社 造 了︐ 那 個 時 候 的 社 造︐ 比 較 偏 向 是 在 做﹁ 自 己 社 區 裡 的 事 ﹂ 相 對 封 閉 或 局 部 的 操 作︒ 在 星 火 燎 原 成 為 基 隆 的 社 造 中 心 之 後︐ 他 們 推 動 的 幾 個 階 段 性 計 畫︐ 我 認 為 都 非 常 有意義︐而且具有前瞻性︒ 尤 其 是 成 立 了 一 套﹁ 家 族 機 制 ﹂ 的 方 式︐ 我 一 直 覺 得 這 件 事 非 常 了 不 起︒ 透 過 資 深 社 區 帶 領 新 社 區︐ 不 只 是 知 識 與 經 圖 李奇鴻 新風 指南 新時 Shape 15 矚 目 focus 驗 的 傳 承︐ 更 展 現 出 一 種 社 會 網 絡 的 建 立 與 擴 張︒ 這 樣 的 連 結 讓 大 家 可 以 共 同 去 形 塑 一 個 ﹁ 對 基 隆 社 區 的 想 像 ﹂︐ 是 一 種 深 層︑ 綿 密 的 社 會 關 係 的 展 開︒ 我 覺 得︐ 這 真 的 是 一 件 非 常珍貴而重要的事情︒ 星 火 燎 原 工 作 室 負 責 人 向 家 弘︵以下簡稱向︶: 對 我 來 說︐ 社 造 很 簡 單︐ 就 是﹁ 社 會 改 造 ﹂︐ 是 一 場 公 民 運 動︐ 是 讓 更 多 人 願 意 去 關 心 自 己 的 家 鄉︑ 關 心 公 共 事 務︒ 像 現 在 很 多 中 壯 輩 或 年 輕 人︐ 其 實 都 不 會 參 與 過 去 那 種 傳 統 的 在 地 組 織︐ 比 如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或 其 他 協 會︒ 因 為 那 些 組 織 背 後︐ 其 實 牽 涉 到 很 多 地 方 的 關 係 網︐ 那 些 關 係 很 複 雜︒ 年 輕 人 通 常 不 會 去 參 與 這 些 組 織︐ 但 那 不 代表他們就不是公民︒ 我 認 為︐ 只 要 願 意 付 諸 行 動︐ 每 個 人 都 應 該 被 支 持︑ 被 關 心︒ 像 奇 鴻 就 是 一 個 很 典 型 的 新 時 代 行 動 者︒ 這 也 是 為 什 麼 我 們 後 來 會 開 放 提 案 的 資 格︐ 讓 個 人 也 可 以 來 申 請︒ 因 為 現 在 社 會 的 結 構 早 就 不 是 傳 統 農 業 社 會 的 樣 貌 了︐ 流 動 性 很 大︐ 多 元 性 也 越 來 越 強︐ 不 再 只是某一個特定群體主導︒ 從 都 市 更 新︑ 公 共 藝 術 到 在 地 文 化 策 展︐﹁ 社 區 營 造 ﹂ 這 個 詞︐ 曾 是 許 多 地 方 創 生 與 文 化 計 畫 的 關 鍵 詞︒ 然 而 在 基 隆︐ 這 些 年 投 入 社 區 的 工 作 者 們︐ 也 時 時 在 思 考 一 個 問 題 :﹁ 社 造 的 下 一 步︐ 該 往 哪 裡 去?﹂ 本 次 專 訪 邀 請到長年耕耘基隆社區工作 ── 星 火 燎 原 工 作 室 負 責 人 向 家 弘︐ 以 及 在 地 藝 術 家 李 奇 鴻︐ 從 實務經驗出發︐一同談談他們心中 星火燎原工作室負責人 星火燎原工作室負責人、台灣社造聯盟常務監事, 曾任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 化研究所碩士學歷,長期投入鄉村營造、文化創 意與公民社會發展。多年來參與多項社區總體營 造與地方創生計畫,包括文化部全國社造會議、 桃園社造中心與基隆社造中心等,致力於透過策 展與政策推動,串連地方與社群,促進文化公共 性的實踐與深化。 向家弘 基隆在地藝術家 李奇鴻 長年以藝術深耕家鄉,自小受任職里長的父親影 響,參與地方事務,培養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返鄉後,他以創作為媒介推動社區營造,串連長 輩與學童共同探索基隆的地景與記憶。從《天橋 不見了》到《基隆雨》等計畫,融合藝術共創與 環境教育,喚醒人們對城市的感知與情感連結。 他相信,藝術能啟動人與土地的深層對話,讓被 忽略的美好再次發光。 2025 小雨滴計畫「聆聽雨」,與全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共創 基隆童話藝術節大型裝置作品。 黃映嘉 文字整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