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夏季號
西班牙人於 1 6 2 6 年佔領了北臺灣 , 在現今 的基隆和平島一帶興建 , 並且 城外築起信仰 、 傳教的中心 — 諸聖教堂 。 然而再 偉大的建 也不一定擋得住時 , 地貌幾 經變遷 , 最終教堂的遺構被臺灣與西班牙合 探勘團隊發現 , 埋藏於平一路停車場的地底下 。 隨著出土的骸骨 、 容器 、 飾品 …… 越來越多 , 也 揭露了過去的生活軌跡 , 尤其 Caravaca 十字架 的出土很具代表性 , 17 世紀的西班牙 、 法國人常 佩戴此飾品 , 相當具有時代感 。 從地層 、 零碎文物如石器 、 陶片 、 獸骨 , 該地 甚至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 圓山文化 、 鐵 器時代 — 十三行文化 , 爾後的清領 、 日治時期 更不用說 。 考古成果驚人 , 但絕對不止步於 此 , 場域價値透過 ﹁ 現地即是展場 ﹂ 的方式 , 開放給民眾參觀 , 透過立牌資訊解說 、 導聆 QR code 、 AR 模擬教堂原貌 、 考古第一現場 的微縮模型等等 , 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 讓考古 變得更加生活化 。 遺址展場給予了充沛的 知識 , 而對面賣青苔水餃 、 年逾 70 的藍秀 鳳 , 則能給予故事 ,﹁ 我很有好奇心 、 又 很愛講 歡迎大家來玩啦 !﹂ 人稱藍媽媽 的他笑著說 。 開門做生意 , 藍媽媽掛招牌也掛借問站 , 現為基隆市愛鄉協會成員的他 , 自述從八 斗子嫁來和平島 , 買菜時驚呼於一個市場 內聚集那麼多來自不同地方 、 說著不同語 言的人 , 開始對和平島內充滿移民的淵源 感到好奇 , 自 1 9 9 0 年代投入社區營 造 , 深入挖掘他的第二故鄉 。 藍媽媽先前做過古井調查 , 早在考古計 畫前 , 就替西班牙人的活動足跡 , 開 啟了另一種角度的觀察 。 他認為人逐水 而居 , 從水源開始找起 , 自然能挖掘到 人類歷史 ; 在他調查過的 30 多座古井當 中 , 就有 2 座由西班牙人所建 , 分別是 台船公司基隆造船廠古井跟龍目井 , 後 者也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 走訪四處 、 訪問耆老是藍媽媽的日常 , 從 民國 1 年出生的婆婆口中得知 , 在婆婆尚 為孩童的日治時期 , 經常看著日本人挖東 挖西 , 小孩跟在旁邊有樣學樣 , 撿到漂亮 的珠子就拿來串手環 , 後來才知道 , 原來 大人挖的是文物 、 是寶藏 , 而自己手上的 就是珍珠瑪瑙 , 早已從事考古卻不知價値 , 只能嘆息著跟兒孫說說往事 。 藍媽媽有專 業 、 有軼事 , 記性還很好 , 他翻出一疊諸 聖教堂的考古資料簡報檔 , 信口捻來都能 解說問題 , 原來他還特地去向考古團隊請 益 、 上課 。 藍媽媽打趣 , 來借問站的人有 八成都在借廁所 , 但他希望大家看完遺址 後 , 有不懂 、 有 更多想聽的 , 都 可 以 來 找 他 , ﹁ 歡迎更多人來 看諸聖教堂 、 聽 我講故事 。﹂ 從歷史文字紀錄可以獲知 , 在那個充滿探索的大航海的時 代 , 台灣也被捲進了這波潮流 , 迎來西班牙人的足跡 。 隨 著考古計畫的開展 ,「 諸聖教堂 」 遺構被發現 , 更以實質 的重量證實了這段歷史 。 文 ─ 林郁姍 攝影 ─ 張晋瑞 西班牙諸聖敎堂考古遺址展示 地點│基隆市中正區平一路 25 號 參觀時間│全日開放 20 21 浪潮 WAV E ・ 回家探險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