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獎。 1988 年的《無題》(壓克力玻璃, 100x74x1.5cm )均展現了賴在立體空間 及雕塑的簡煉及純粹,這也是她日後在 公共藝術實踐中的核心力量。 賴純純的第二階段主要在質性探索 後對「意義性」、「哲學性」的生產實驗 及嘗試,同時更試圖追尋藝術生產和「地 方性( placeness & locality )」和「當代 性( contemporaneity & synchroneity )」 的文化性生產的「關係美學」( Relational Aesthetics, Nicolas Bourriaud, 1965- ) 的 實 踐; 206 室 的《 飛 躍 地 平 線 - 天 儀》( 1989, 畫布、布、顏料、木、塑 膠管, 450x500x25cm );《位置 / 人》 ( 1992, 石、紅豆杉、麻繩、石墨、蠟, 466x84x54cm )、《我是地上的水》( 1992,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 日期| 03/01 (六)至 05/25 (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 、 2B 展覽室 策展人|張晴文 石、木 蠟、石墨, 83x65x46cm );《你 是天上的白雲》( 1992, 石、鐵、蠟, 162x92x26cm ),均強調了靜思、心性、 跨越了東西方文化表象,去實踐更涅盤空 境的真實。而在社會性及參與性她則透過 公共藝術的作品去實踐,另外她也嘗試著 透過跨域的劇場形式進行實驗性的詮釋。 她的第三階段試圖「自性」的開發, 向更自由、開放尋找「行於當行、止於當 止」的境象( mindscape ),似乎回到更 原始的初心、放任、邂逅、徜徉、和解放, 走向海洋、走向任性、和自主。 208 室的 「海洋與仙境 - 都蘭日誌」的作品都洋溢 著純純的生活敘事和生命實踐的詩句: 《月光下女妖漫舞》( 2007 )、《月夜暗 火》( 2007 )、《南風吹》( 2007 )、《寒 露》( 2019 )、《小暑》( 2019 )、《立秋》 ( 2019 )、《黃綠 - 形上宇宙》( 2022 )、 《黑 - 形上宇宙》( 2022 )。 賴純純《飛躍地平線 - 天儀》, 1989 ,畫布、布、顏料、木、塑膠管, 450 × 500 × 25cm 。 賴純純《無去無來》, 1985 ,壓克力玻璃、環氧樹脂, 380cm 。 文化快遞 MAR 2025 27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