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麼東亞地區保留了 96% 以上新世的植 物,而歐洲卻只有 27% 。用這樣的詞彙 作為標題意喻了賴純純的藝術創作軌跡 的節奏、跨界、多元、生命實踐、及海 洋性格。 總地來說,賴純純的創作軌跡可 分三階段:第一階段著重在「質性的探 索」,特別是色彩、空間構成;可以從 203 室的「存在與變化」的早期繪畫中 呈現,兩幅《無題》( 1977, 油彩.畫 布, 113x150cm ;及 1977, 油彩.畫布, 93x45cm )呈現了她對色彩自性的完整 「存在( being )」意義性的主張,如同 蒙 特 里 安( Piet Mondrian, 1872-1944 ) 的主張:色彩的純粹「實現意義存在的 真實」,因此色彩「自主地完成藝術的 抽象性,如同一朵盛開的花朵」。我們 可以從賴的作品中看到了她掌握了藝術 「物質元素的純粹性」及「流動」所創 造的「構成」,如同她對「空間性」的 掌握。 204 室 的 作 品《 向 林 壽 宇 致 敬 ( Homage to Richard Lin )》( 1984-2013, 壓克力顏料、沙、木板, 243x234x184cm )展現了她服膺現代主義中「少即豐富 ( Less is More )的低限及「非裝飾性」 的空間裝置,包括存在於虛空間形式的 真實; 202 室的《無去無來》( 1985- 1986, 壓克力玻璃、環氧樹脂,由 380cm 直徑、 2cm 厚之透明壓克力圖板分割 成八份,組合成四件獨立造型),是 1986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雕塑展的首 賴純純《後花園》, 1992 ,三件一組(《渡》 155x50x45.5cm 、《我是地上的水》 83x65x46 公分、《你是天上的雲》 162x92x62cm , 木、石、蠟、水、現成物。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文化快遞 MAR 2025 26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