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北北基桃藝文總覽》
同、讓人驚艷的爆發狀態,是影音設置的能 量釋放,舞者群的編排、肢體精湛又飽滿的 演出。 激情過後,為了再來,是什麼值得費思 量?當歷史沉積,到處侵漫,是樓層間堆滿 舊物的無法通行,清理家當在所不免。透過 渺茫又親近的在地古謠,身體在吆喝、恍 神,進入精神分裂、狀似歇斯底里的抽蓄、 狂亂、精障或某種迷醉,《十三聲》在思想 上試圖舞出一條逃出現代理性強壓人的精 神,使它的藝術政治性有別於臺灣文化過往 的巨型敘事;至於歐美巡演的成功,似乎表 明了它跟西方酒神戴奧尼索斯能有所迴響。 不過,《十三聲》的感性疊層有佛道、藝 陣、市井以及屏東滿州古謠,雖看得出編舞 家致力於它們的統合與交融,但在尼采那 裏,戴奧尼索斯是有太陽神——理性之 光——為伴,形成美學價的雙旋體,或藉由 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已是子夜,而我必須 是光!又如此渴求著黑暗以及孤獨」,那麼 要問的是:《十三聲》的這些感性疊層(包 括乩身的癲狂)是否是一元論,還是得到某 諸神的引導,譬如帝君、道君、真君等等? 難道2020年的舞作《定光》是對《十三 聲》此般生猛癲狂的平撫,也就是前者表述 的山林生態系,或是化身為大自然的「錠光 佛」——或者,不用《定光》,屏東滿州古 謠的鄉土氣息便足以撫慰?但無論如何,宮 廟、鄉土或生態系的文化政治性始終曖昧未 明,舊時道德、威權、君主天威的秩序尚未 鬆動。面對這些隱密符碼,我們是無須苛責 世俗祭拜,乞靈於過往事物看似也能安頓當 代失神的浮躁心靈,但藝術絕非只是既有的 感知佈署。正如本文所謂的認同美學,其所 祈求的共同體不應著眼於當下,而是它不斷 流動的未來。改寫德勒茲在《電影II,時間 影像》的話,藝術要招來的,不是現場等著 的人民,而是不在場的他們:是逝者、不克 前來者,或是尚未到來者。 26 俒⻋䘰黃 AUG 2021 攝影 李佳曄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