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主題意義在突顯自然與城市的張力與共 存,也喚起對水資源與自然循環的反思。 2014 至 2018 年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分別 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巴黎和倫敦的作 品《觀冰》( Ice Watch ),見證冰川融 化消逝的脆弱過程。又如《你的彩虹全 景》( Your Rainbow Panorama, 2011 ), 在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奧胡斯 藝術博物館),建築屋頂上的一個直徑 52 米、高 3 米的圓形玻璃步道,玻璃牆 呈現彩虹色,觀眾走進其中,會看到城 市景觀透過不同顏色的濾鏡變化,其意 在再認知建築、景觀、城市與感官體驗, 使觀者意識到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此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出有更 新的作品:比如《冰河的最後七天》( 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 2024 )是一 件結合科學、時間意識與文化記憶的沉 思型雕塑,作品主要彰顯「時間的速度 與停格」,以銅材「定格」真實冰塊在自 然環境中難以停止流動的瞬間,實現對 冰川歷史與消失過程的靜謐紀念。將科 學現象轉為感性符號,以玻璃球的體積 與銅塊縮小反比,呈現物質流失,再以 數據化及視覺詮釋作為認知的轉換,亦 是「永恆與易逝的對話」,一種「消失 的美」,以古典雕塑形式去潛藏對逝去冰 川的悲憫,被譽為「當代的達文西」。 最新作品《地震儀對距離的證 言 》( 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 2024-25 )是另一件結合藝術、 科技與環境意識的獨特創作,由六幅獨 特的地震儀表記錄圖組成,這些圖像是 通過安裝在運輸箱內的繪圖裝置在海運 過程中感應箱體的傾斜和震動自動繪製 而成,記錄在紙上形成獨特的圖案記錄 了藝術品的運輸軌迹,也象徵著旅程中 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是物理旅程的記錄, 是對時間、記憶和環境的深刻反思,轉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 Beauty ), 1993 。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 2024 。攝影: 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像由藝術家; 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 提供。 ©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 Circumstellar resonator ), 2018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 2024 。攝影: 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像由藝術家; 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 提供。 ©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文化快遞 JUL 2025 34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