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將澎湖海域沉船事件的記憶與遺 骸,轉化為一種可經驗、可思辨的藝 術敘事場域;將藝術實踐從實體場域 延伸至虛擬空間,並結合數位技術、 跨領域合作的創作與策展形式,對當 代藝術產生了結構性、語言性與制度 性的深遠衝擊。藝術不再侷限於「白 盒子」( white cube ),而能在網頁、 APP 、虛擬實境中被體驗。觀眾由「觀 察者」轉為「參與者」、「共同創作 者」;藝術從靜態物件轉向動態、生 成、交互的過程性實踐。同時也突 破了媒介界線、擴展了藝術語彙,結 合 演 算 法、 虛 擬 實 境( VR/MR )、 AI 、區塊鏈等科技,藝術創作語彙從 繪畫、雕塑、裝置擴展至數據、語言 模型、虛擬角色、軟體行為等非物質 性媒介,這種形式促進藝術家與工程 師、科學家、開發者之間的協作,也 改變了創作的權力結構與技術依賴 性,將藝術實踐置於更寬廣的社會語 境中。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圖像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水下考古資料場景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文化快遞 SEP 2025 3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