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仿擬演奏二戰時代的日本軍樂,在虛 實交錯的感官場域裡,感受歷史殘響 的迥聲與時代的記憶。 對一般民眾而言是此作品提供了 一種新的感官刺激及角色參與,從藝 術視角去審視相對冷門的歷史議題; 臺灣的觀眾則可能聯想島嶼歷史與戰 後記憶,並重新發現自身文化與地緣 的深層連結;而對澎湖住民來說則是 地景記憶、族群故事、地方軼事、傳 統知識、與地方歷史敘事獲得更多的 正視與重建。觀眾不再是見證者,而 是歷史敘事的共同參與者,從單一視 角的被動接收到多元聲音的主動生 成。 作品從藝術形式到重置記憶政治 與沉沒史觀乃至政治敘事,對抗國族 主導的史觀,讓邊緣、沉默的歷史被 「感知」與「聆聽」,並使藝術作為 非書寫、非語言的歷史再結構的傳輸 裝置; MR 技術並非是炫技,而是觸 發「歷史經驗的再具身化及史詩化」, 聲音不僅是素材,更是「證詞」與「感 知歷史的介面」;在這裡不只強化了 藝術與地方共構的文化倫理,也強調 地緣政治、地方記憶與社群關係,提 供澎湖居民一種能被視聽與尊重的文 化回收形式。《沉沒的聲音》讓我們 意識到,藝術可以是一艘潛入記憶深 處的船,將我們載入那些從未被正名 的歷史底層。藝術不只是觀看,而是 歷史的經驗設計。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許家維,《沉 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 2025 。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 50 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 14 分 30 秒,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圖像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圖像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文化快遞 SEP 2025 30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