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秋季號
工作了 , 從初一拍到十五 , 沒有停過 , 不 像現在大家用手機就解決了 。﹂ 自父親手上接下相館的經營 , 許國賢 經歷影像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 。 從黑白 轉向彩色沖印的年代 , 照片拍攝逐漸普 及 , 店裡一天可以沖洗一兩百卷底片 、 日產幾千張照片量 , 到現今手機拍攝和 數位影像當道 , 沖洗照片的人開始變少 , 總能快速反應時代需求的東光攝影社 , 還是能在數位時代中以老照片修色 、 彩 色輸出以及製作月曆 、 馬克杯 、 鑰匙圈 、 姓名貼紙等各式客製化商品的多元方式 , 在大家所熟悉的城市角落 , 持續提供服 務 , 同時也透過網路行銷跨縣市接單 , 站穩腳步 。 踏入今日的東光攝影社 , 嶄新的現代 化店面幾乎已看不出從前老相館的 模樣 。 許國賢解釋民國 89 年基隆 淹大水 , 兇猛的水勢衝破了店家的玻璃 , 淹壞了一批器材 , 重新修整後的店面放的 都是些新機器 。 儘管如此 , 在相館的內部 一角 , 還是保留傳統人像攝影所使用的布 景和道具椅 , 可見店家仍保有對傳統技藝 的堅持 , 他說 :﹁ 以前打光都很講究 , 大 三角 、 小三角 、 髮燈 、 背景燈 , 都不能少 , 現在數位都打平光居多 , 漸漸取代傳統拍 攝風格 , 再從後製端去處理影像 。﹂ 時至今日 , 仍有從汐止 、 福隆 、 萬里 、 金山 、 瑞芳一帶特別來拍攝證件照的老客 人 , 從每一次的影格中 , 他見證著每個人 隨著年歲變化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 他笑著 說 :﹁ 有個學生從小到大每年都會來拍一 張照片 , 每個時期的造型都不一樣 , 我們 也算是看著他長大吧 !﹂ 即便數位分享和雲端服務讓影像的 傳播和保存更便捷 , 降低了許多人沖洗相 片的意願 , 他還是鼓勵大家把値得珍藏的 影像藉由相紙保存 ,﹁ 儲存數位照片的磁 軌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損壞 , 好不容易存下 來的照片可能就這樣消失 , 除此之外 , 也 會有過去的檔案在現今系統中不相容的 問題 , 洗出來的照片可以放三 、 五十年 , 就算變黃褪色還是 看得到影像 。﹂ 作為回憶的 守門人 , 他持續地為優質的影 像把關 , 而每個人在鏡頭前所呈 現的各種表情 , 也同時充實了他的 生命記憶 。 位於基隆仁愛市場周邊的東光 社 , 甫開門便陸續有客人上門 , 要求拍攝 證件照片 。 第三代老闆許國賢 , 熟練調整 了燈光 , 並為被攝者校正了姿勢 , 迅速地 完成了拍攝工作 。 這一家基隆人心目中的 老字號 , 從民國 48 年開設至今 , 已有 60 多 年的歷史 。 放下手邊工作憶當年 , 他表示 這家攝影沖印社最早是與父親 一起從事建 築的好友黃先生所開設 , 後來轉交給他的 父親主導經營 , 在影像運用逐漸普及的年 代裡 , 當年許多新興的基隆攝影社老闆都 是自此學藝而後獨立開業 。 從小看著大人們在店裡忙進忙出 , 耳 濡目染之下也產生了興趣 。 他還記得以 前家裡十分講究沖洗品質 , 在黑白照片 的年代尤其費工 ,﹁ 以前八點開門 , 媽 媽六點多就要來店裡 , 花時間把照片的 定影液確實沖掉 、 再將照片曬乾 , 我們 對於用紙也很講究 , 會看底片的厚度挑 選適合的紙張 , 所以我們的照片都可以 保存四 、 五十年不會褪色 。﹂ 在相機還不甚普及的年代 , 大家總會 來照相館為値得回憶的時刻留下紀錄 , 而 大家返鄉休假的過年期間 , 就是東光攝影 社最忙碌的時節 。﹁ 過年那段時間沒有攝 影社是在休息 , 每個家庭的成員好不容 易到齊 , 我們拍的都是十幾 、 二十個人的 團體照 。 以前過年吃完團圓飯 , 我們就來 在這城市 , 有間開設 , 許多人自出 , 都在這裡留下紀 。 靜靜地守護著 座 , 它讓那逝去的過往時光 , 都還有跡可循 。 文字 | 林佳蕙 攝影 | 莊智淵 圖片提供 | 東光攝影社 相館內還留有早期使用的相機萬花筒濾鏡片 。 老 相 館 為 許 多 基 隆 人 留 下 重 要 的 生 活 回 憶 ! 22 23 作風 S T Y L E ・ 這座城市的表情 , 由我負責記憶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