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人才,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 塑與攝影。他以挑戰感知、強調環境 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並以引人入勝 的裝置藝術著稱,將難以捉摸的現象 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用開創性的方 式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理解。 其作品也因其對社會與環境的深度關 懷,持續在當代觀眾之間引發共鳴。 埃利亞松的創作致力於將光影、 空氣、水等難以捉摸的自然元素,轉化 為可被感知的藝術體驗,也聚焦於觀 眾互動的感知層次,利用簡單的科學 原理創造多元身體經驗。此外,也以 氣候與自然變遷的議題貫穿核心議題, 喚起觀眾對環境共生的思索。早期作 品《美》( 1993 )在幽暗空間內呈現 彩色水霧光幕,隨著觀眾視角的變化, 不同波長的色彩會依角度而顯現,每 個人所見的彩虹都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取決於光線、水滴與觀者眼睛之間的 相對關係;《單色房間》( 1997 )為 巡迴展中空間最為寬廣的一站,場域 不同於廊道的展示,作品透過單頻率 的黃光籠罩場域,抽離其他色彩訊息 形成灰階對比,從而重新思考視覺經 驗的本質和可塑性。近期新作《冰河 的最後七天》( 2024 )則透過青銅雕 塑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透明玻 璃球則象徵融化後的水量,提醒氣候 變遷與全球升溫加速冰川消退的危機。 本巡迴展覽中,特別規劃一件以 「旅程」為主題的創作《地震儀對距 離的證言》( 2024-2025 ),透過運輸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 1997 。 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 Angsuvarnsiri 收藏。 ©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 (奧克蘭 – 臺北, 1 號至 6 號), 2024-2025 。 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作品由藝術家;柏林 neugerriemschneider ;紐約/洛杉磯 Tanya Bonakdar Gallery 提供。 ©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 2024 。 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作品由藝術家;柏林 neugerriemschneider ;紐約/洛杉磯 Tanya Bonakdar Gallery 提供。 ©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文化快遞 AUG 2025 2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