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冬季號
● 王均萍女士 我在 1976 年進入漁會工作 , 當了許多年 的職員之後 , 才進入理事長室擔任秘書 。 我記得這裡的二樓都是漁會辦公室 , 樓 下租給包括近海搬運工會 、 遠洋搬運工 會 、 漁商工會在內等不同的工會組織 。 未解嚴的時期 , 二樓還設有警備總部查 緝走私 , 也有基隆市警察局的船舶大隊 , 執行驗船工作 。 1986 年左右 , 這裡有 1000 多艘的拖網漁船 , 那時候的大港就 是正濱漁港 , 整個晚上燈火通明 , 大家 都得搶碼頭 、 趕市價 。 所有的船都擠在 一起 ,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 , 我常穿 著運動鞋跳船找人 , 從一艘船跳過一艘 船 , 不用落地就能到和平島 , 有的時候 還可以到水試所 。 你說以前的正濱漁港有多繁華 ? 那時候 在一條街上有合作金庫 , 土地銀行 、 彰 化銀行 、 第一銀行 、 二信合作社這麼多 銀行 , 就知道金流的往來有多麽大 。 在舊漁會大樓工作這麼多年 , 讓我印象 最深的事情就是一年一度以魚蝦為主的 海宴大餐 , 那時候的正濱漁港漁業還很 興旺 , 每年都席開一百桌至兩百桌左右 。 宴會的一 、 兩天前 , 正濱漁港的碼頭停止 卸貨 , 全部的船都開出去 , 我們會特別邀 請海巡署的海洋巡防艦大船入港 , 幫忙 擋著東北季風 。 流水席從下午開到晚上 , 包桌的人可以邀請自己的船員 、 親友或 是友船的工作人員一起來吃 , 非常熱鬧 。 看到舊大樓被修復 , 我覺得這 是很重要的事情 , 這裡連結的 是一段很重要的正濱文化史 , 而我們不能偏離航道 , 希望 未來它能被妥善地使用 。 有了不對稱 自成特色 , 東北季 風吹拂時 , 基隆首當其衝 , 因此東側和北 側的廊道 , 都設於靠中庭的內側 以此避 寒 ; 夏天會有西南日曬的問 因此西南 側的廊道都放在外側 隔著走道可避免直 接日曬 、 為室內降溫 , 他們是用很科學的 方法設計 。﹂ 然而 , 當漁會於 2 0 1 5 年將大樓 捐給基隆市政府時 , 這棟曾掌管千艘漁船 進出港事務的氣派建築 , 因年久失修已顯 得殘破不堪 。 許伯元的修復團隊花了一番 工夫找到了原牆所使用的十三溝面磚塡補 缺漏 , 並且花了許多時間洗去經數年累積 的厚垢 , 並以修補的方式還原木構窗 , 並 保留日治時期特有的木摺牆 。﹁ 修古蹟的 大原則就是 , 能修就不重做 , 能夠保留就 不要整個抽換 , 我們希望能把原構件留下 來 。﹂ 在所有的新舊取捨中 , 目前最讓人 感到得有所思忖的部分 , 則是油漆顏色的 選擇 。﹁ 每個時期的使用者會以 自己的偏好重新上漆 , 最後要留 下什麼顏色的漆 , 或是要漆什麼 顏色的漆 , 一直是古蹟修復界的 辯論 。 如果要恢復原樣 , 到底是 哪個年代的樣子才算標準 ? 這木 頭的原色其實蠻好看 , 於是我們 決定就漆上透明的護木漆就好 了 。﹂ 步入修整完成的空間 , 這 裡沒有太多新漆的氣味 , 更多 的是用來補修窗框的檜木所散 發的明顯香氣 , 予人沉穩的安 心感 。 大家對此處的未來充滿 了許多想像 , 而歷史也未曾被 遺忘 , 在這傍海之處 , 新舊交 融的美好故事即將開展 。 浪潮 WAV E ・ 建築混搭─建築師 × 漁會正濱大樓 08 09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