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開傳11】
31 30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化工作者李奕緯、讀演劇人團長周翊誠、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與表演創作者鄭絜真 共同組成的第二屆策展團隊,在核心團員人數上,比起第一屆基隆城市劇場行動《辶 反氵朝》擴增不少,但演出形式上則反而更加精煉:調整去年四檔獨立製作、總演 出場次高達廿場的售票演出規模,改以三齣小品節目串聯,限定單場十五位觀眾, 僅開放九場演出。一張票券、一個晚上,即能夠在三個相鄰的基隆地景裡,獲得不 同視角的基隆在地故事。 「這次希望讓劇跟劇之間的連接更多,(觀眾)整體接收到的訊息能更堆疊、 更完整、更衝擊,策展團隊各自找到能表述觀點的內容與情感,在連貫性演出的累 積之下,透過多樣的視角,去感受同一個主題。」團隊成員李奕緯表示。但以執行 成果而言,今年觀眾人數因演出形式急遽縮限,是否會影響地方文化主管機關對此 一小型藝術節未來的資源挹注,團隊倒是很清楚眼前的階段性目標。在計畫的深度 與廣度上,都有相應的配套。 策展團隊初步設定五種觀眾形象:愛看戲的「劇場老手」,對挑戰新型態活動 有興趣的「年輕冒險派」,常在基隆生活卻只宅在特定區域、希望了解更多家鄉大 小事的「基隆嚐鮮派」,在地人文歷史知識分子、因為演出題材被吸引的「基隆燈 塔」,以及新進入藝文領域的莘莘學子群「藝文新芽」。團隊希望提供上述觀眾非 蜻蜓點水式,而是深化後充滿濃烈在地語境的鄉野傳說、耆老口傳歷史,或與歷史 編織在一起,縮影式的個人生命故事;但在宣傳策略上,團隊則以廣度為取向,透 過與地方文化書寫者合作、網路擴散,以及較為輕巧、吸睛式的文宣與圖像於社群 平台轉發,在虛擬世界裡打造出年輕、充滿活力的基隆藝文形象,希望進一步讓此 新興的文化新勢力,能在網路使用者的世界裡吸引更多注目。 串聯在地創作者建立基隆藝文網絡 對策展團隊來說,演出的曝光與多視角的人文觀察交流固然是重要的一環,與 此同時,促進在地團隊的認識與合作,強化未來基隆藝文創作能量,也是策展架構 下極為重要的目標。「這次的形式,三組人馬需要一直討論技術性的、創作性的、 行銷上的問題,不知不覺中,基隆就會有三個創作者一起合作。希望今年的模式, 會讓以後大家各自的串聯更強,這個對未來基隆從事藝文的青年再繼續合作下去是 很重要的。」黃郁晴強調。 三檔演出由讀演劇人製 作的物件劇場《阿嬤的記憶開 箱》、慾望劇團揭露委託行秘辛 的限地劇場《時.行過的所在》, 以及鄭絜真 Solo 獨角戲《什麼 時候回來》貫穿而成。觀眾在指 定的演出時間,在基隆藝文的重 要據點「金豆咖啡」集合,戴上 耳機裝置,偽裝成房仲帶看的潛 在老屋買家,遊走在建物內的空 間裡,觀賞並觸碰、體驗真實的 老物件咿咿呀呀充滿歲月的節 奏,同時耳邊不時傳來年輕的屋 主孫女,細緻講述阿嬤從日治時 期、二戰、基隆繁盛至沒落,個 人生命與台灣歷史交織在一起 的種種與物件、建築、城市的老 故事。 接著觀眾將被帶離建物, 走向相隔不遠的委託行所在,那 裡將展演著委託行於港口繁盛 時期,踩在違法邊緣、見不得光 又少為外人所道的私密八卦,藉 著櫥窗內的事件演出,與耳機裡 旁聽他人對話,為觀眾營造窺視 與偷聽的刺激感受。最終站抵達 基隆知名的明德大樓,在這間加 蓋在旭川河上,充斥著早市、河 川與人類廢棄物的環境氣味的 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阿嬤的記憶開箱》 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時·行過的所在》 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什麼時候回來》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