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春季號
日子一晃眼 開業 35 年過去 , 民國 85 年 , 東生中藥行搬遷 在的店址 , 黃日發指著眼前好幾 尺長的櫃檯說 , 這是當年父親開店 時就開始使用的櫃檯 , 桌面上還有 個小小的長型方孔 , 是以前的簡略 版收銀台 , 收到錢後就從櫃檯上的 方孔投入 。 還有一旁的藥櫃抽屜 , 也是從民國 50 年就一路用到現在 , 陪著黃日發一起在東元中藥行的店 面 , 度過幾十年的時間 。 在這麼長的歲月裡 , 黃日發 也見證了基隆的變遷 。 當年 , 中 藥行對面的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 局 , 還是物資局的第二倉庫 , 而 31 號橋那一帶 , 曾經是熱鬧的夜 市 , 後來紛紛蓋起公寓社區 。 ﹁︵ 基隆 ︶ 變了很多啦 , 看到的 地景都跟以前不一樣了 。﹂ 傳承給下一 , 延續客家在基隆 過往中藥行與西藥房興 狀況 , 隨著老一輩的退休 、 離世 而漸漸沒落 , 黃日發拿出基隆市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的名單翻閱 , 指著 正區的福興蔘藥行還有中 山區的惠安堂國藥號兩家店 說 道 , 如今客家人在基隆經營的中 藥行 , 除了自家的東生中藥行之 外 , 就剩這兩家了 。 雖然來客不若以往熱絡 , 但 還是有習慣抓中藥 、 吃中藥的老 客人會上門光顧 ,﹁ 現在中藥行 的生意 , 也開始交給兒子負責 了 。﹂ 和黃日發一同站在櫃檯後 方忙進忙出的黃月星 , 是家中來 到基隆的第三代 , 一如當年的黃 日發一樣 , 他也從父親手上接下 東生中藥行的生意與諸多事務 。 而提到客家的傳承 , 黃日發說 道 , 當年父親走後 , 自己除了繼 承中藥行家業 , 也接替父親的位 子 , 加入 ﹁ 基隆市客家同鄉會 ﹂, 與同鄉會來往熱絡的他 , 在搬遷 那年中藥行搬遷 , 同鄉會會長 、 理監事們還送上恭賀匾額 , 就掛 在一進店門抬頭可見的位置 。 如今已是基隆市客家同鄉會 常務理事的黃日發說 , 同鄉會會 員彼此多有聯繫 , 每年有固定的 會員大會與新春團拜 在與客家 傳統習俗有關的 ﹁ 天穿日 ﹂、 ﹁ 義 民祭 ﹂ 或 ﹁ 桐花祭 ﹂ 時 , 也會相 約參加活動 。 雖然曾經都是來到 基隆的異鄉人 , 但在同鄉會凝聚 下 , 客家人一直都不孤單 。 16 17 浪潮 WAV E ・ 中藥行的記憶傳承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