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春季號

永字號 、 東字號 , 客家學徒的感恩 沿著騎樓步行 , 東生中藥行就位在基 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對面的 , 雖然來店人數三三兩兩 , 但老闆黃日發 與兒子黃月星仍在櫃檯後方忙著抓 、 碾藥 , 幾坪大的店面中 , 偶爾會坐著等 藥的長輩 , 或是匆匆把機車停在店外 , 進來詢問是否有賣空藥瓶的街坊鄰居 。 這家民國 50 年開業的東生中藥行 , 是 在黃日發父親手上創立 , 而 14 歲從桃園龍 潭來到基隆跟著父親工作 , 38 年次的黃日 發 , 落腳定居基隆至今 , 正好滿 60 年 。 ﹁ 原先父親先在 ﹃ 東元中藥行 ﹄ 當學 徒 , 當時東元是全台灣第二大藥房 , 後來 他也在 ﹃ 東興中藥行 ﹄ 待過一陣子 , 民國 50 年才以 ﹃ 東生 ﹄ 為名 , 自己出來開店 。﹂ 黃日發提起當年父親開業的過程 , 其實跟 來到基隆的客家人發展 , 有不小的淵源 。 早年來到基隆的客家人中 , 有部分 是以藥房為業 。 光復初期 , 客籍的陳運 財在基隆開設 ﹁ 永泰藥房 ﹂, 聘用的學 徒也都是客家人 , 這些學徒學有所成 、 自行開業後 , 為了感念陳運財的照顧 , 都以永泰藥局的首字作為店名開頭 , 開 了 ﹁ 永豐 ﹂、﹁ 永盛 ﹂、﹁ 永隆 ﹂、﹁ 永 達 ﹂ 等 , 成為在基隆開枝散葉的 ﹁ 永 ﹂ 字號西藥房 。 同樣的 , 在中藥行也有類 似的歷史脈絡 , 另外發展出 ﹁ 東 ﹂ 字號 的中藥行 。 黃日發說 , 這是客家人彼此提攜照顧 的因緣 , 上一代長輩來到基隆謀生就業 , 聽聞家鄉的孩子需要求職 , 於是就把他 們帶上基隆做學徒 , 他自己就是這樣的 例子 。 當時許多 10 來歲的客籍同輩 , 就 此在基隆落腳定居 , 成為在基隆的客家 第二代 。 一度轉行做西藥 , 最後還是回頭接手中藥行 ﹁ 其實我中間也有 5 年去西藥房工 作 , 後來當兵退伍 、 父親過世 , 才又回來 經營東生中藥行 。﹂ 黃日發回想起當年的 歲月 , 一度覺得做中藥行非常辛苦 , 加上 西藥房在基隆開始興起 , 所以曾有幾年時 間離開家中事業 , 轉而學做西藥 。 黃日發口中的辛苦 , 是因為在中藥行 的每項工作 , 都需要人力 、 時間才能完成 。 ﹁ 以前藥材都是裝在麻布袋裡 , 整袋整袋 進來 , 那都是沒有處理過的中藥 , 你要 一一地清洗 、 切片 、 烘乾 , 很多細節要注 意 。﹂ 雖然不是件輕鬆的工作 , 但父喪後 , 黃日發還是一肩扛起東生中藥行 , 天天站 在櫃檯後方處理藥材 、 幫客人抓藥 。 開業一甲子,繼續延續客家傳承 14 15 浪潮 WAV E ・ 中藥行的記憶傳承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