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春季號
期放學後的 。﹁ 就讀的國小 , 中午放學後 , 走路幾分鐘就可 , 那時是 餐時段 , 攤位很忙 , 我就會幫忙 收拾桌面 。﹂ 相較於許多人是出門到 買菜 、 吃東西 , 劉琪涵總說自己來到市場 像是回家一樣 , 回到阿婆和媽媽的身邊 。 年紀小小的她 , 在關店時會幫忙打掃 , 此時市場大多收攤 , 沒什麼人在 , 她笑著 說 , 拿掃把玩耍的時間可能都比打掃來得 多 。 要離開攤位前 , 她也總愛搶著要拉下 鐵捲門 ,﹁ 鐵捲門底下有個洞 , 要拿著前 端像 F 型的鉤子勾住洞之後再往下拉 。 我那時候還小 , 鉤子又長又重 , 要保持鉤 子平衡還要勾到洞 , 就像在玩釣魚遊戲一 樣 。﹂ 早市收攤後的源遠市場 , 搖身一變 , 就成了劉琪涵的遊樂場 。 在攤位的日常 , 不僅僅是劉琪涵的兒 時回憶 , 也是一家人的生活型態 。﹁ 阿婆 從南部上來 , 附近沒有什麼親戚朋友 , 是 因為在市場做生意 , 才慢慢跟鄰居變熟 。﹂ 在劉琪涵心中 , 開店不只是為了賺錢謀 生 , 更是媽媽與阿婆身為客家人融入異鄉 的方式 。 賴玉真接口說道 , 家裡從小就在做生 意 , 後來跟著媽媽在市場擺攤賣麵 , 招呼 客人並不陌生 , 因此交了許多朋友 。 也有 當年放學來到麵攤吃粄條的小學生 , 現在 都已結婚生子 , 有時候碰到賴李櫻芳回台 灣探親 , 都還能認得出她來 。 而源遠市 場就在眷村口旁 , 附近居民的組成相當多 元 , 過去在這裡賣了 20 幾年的粄條 , 讓賴 李櫻芳除了母語客語外 , 閩南語跟華語也 都能溝通 。 用自己的方式 , 延續家族在市場的生活型態 正因為這個攤位對家族來說有這樣的 淵源 , 在賴玉真有了退休念頭後 , 在外工 作謀生的劉琪涵 , 決定接手攤位 , 改以咖 啡廳形式 , 繼續經營 。﹁ 或許有的人會覺 得創業需要勇氣 , 但對我來說 , 我只是看 到我們家曾經在這裡做生意 , 所以 回 來 , 想延續這份對市場的情感 。﹂ 不過與外地來到此處的媽媽 、 阿婆不 同 , 劉琪涵在暖暖出生 , 市場看著她長 大 , 她也看著市場數十年來有所變化 , 當 她將原先的麵攤改作小市場咖啡時 , 自然 有不同的想法 。﹁ 初期都會常聽到客人問 說 :﹃ 為什麼要選擇把咖啡廳開在菜市場 裡 ?﹄ 但我總會想 :﹃ 為什麼菜市場裡不 能有咖啡廳 ?﹄﹂ 劉琪涵說道 , 在開店之 初 , 她就抱持著 ﹁ 不設限 ﹂ 的念頭 , 試著 讓這個空間有其他可能 。 例如在菜單封面上 , 首先映入眼簾的 是 ﹁ 在有生命的空間 , 與生命對話 。﹂ 這 段話 , 接著在封面一角寫著歡迎客人樂 捐 , 店家會將金額用 附近街貓的節育及 照護上 , 菜單內頁則註明食材來自市場新 鮮蔬果與小農鮮乳等 , 劉琪涵也想藉著小 市場咖啡 , 傳遞支持的理念 。 這個市場角落的攤位 , 雖然從肉燥香 變成咖啡香 , 但劉琪涵用自己的方式 , 延 續阿婆與媽媽在此處做生意的家族過往 , ﹁ 小市場咖啡就是一間有咖啡 、 有餐點的 個性小店 , 它希望給人有種回家的舒服 感 , 這也是體現了我們家在這個市場 生 活樣貌 。﹂ ( 請坐 ) ( 吃飽沒 ) 10 11 浪潮 WAV E ・ 市場裡的生活樣貌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