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北北基桃藝文總覽》
1931 年 , 大園國小校舍整地 , 出 土的石頭形狀各異引起了當 時任教於學校的徐張水流老師注意 , 將採 集到的 2 件石錛寄給國分直一老師鑑定 , 讓埋藏於地下長達 3,000 年的大園尖山遺 址因而重見天日 。 之後經過數次發掘 , 出土了許多來自 東側大漢溪谷 、 北側臺北盆地及南側沙丘 海濱的陶器和製作技術高超的石器 , 石材 使用的原料多元 , 甚至還有花東峽谷地區 獨有的閃玉 , 其陶器和石器原料的多樣 性 , 顯示了距今數千年的史前人類生活圈 並非僅限於桃園台地 , 而是幅員遼闊 , 彼 此往來交流頻繁 。 大園尖山遺址是臺灣戰後第一個考 古田野實習地點 , 涵蓋年代距今約 5,000 年至 2,000 年左右 , 串聯了圓山文化 、 植 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 其中距今 2,500 年左右的遺留因兼具了圓山文化和植物 園文化 , 被考古學界稱為 「 失落的環節 ( Missing Link )」, 為文化與文化之間 是相互競合共存抑或是傳承的關係提供了 更多考證線索而具有特殊重要性 , 是目前 桃園市唯一的指定遺址 。 值得一提的是 , 大園尖山其實並不是 真正的山 , 而是桃園沖積扇中因地殼變動 而抬升的孤丘 , 展場中的動力沙互動裝 置 , 可讓孩童 DIY 創建地形 , 從而理解史 前人類為何會選擇定居於此 ; 並運用動畫 和有著可愛 「 尖仔 」( 展示館主題意象 ) 的互動解說牆 , 說明石器的製作方式與陶 器的來源分布 , 讓來到現場的大小朋友除 了瞭解大園尖山現場的遺址 , 更觸發對於 其他遺址和文化的好奇和想像 。 「 一塊土地上人群來來去去的居住 , 而不是某一個群體住在某一塊土地上 , 這 才是真正的歷史 。」 影片結尾 , 劉益昌教 授為歷史下了如此的註解 。 邀請您一同來 到大園尖山考古展示館 , 一探當時多元多 樣的生活痕跡與脈絡 , 重返史前桃園 。 失落的環節-大園尖山考古展示館 撰文 . 攝影 / 陳盈均 藝 新 窗 05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