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lung Way-春季號

A sai l ing story 文字 ・ 林佳蕙 攝影 ・ 莊智淵 圖片提供 ・ 曾樹銘 們很談得來 , 後來他便把我介紹給當時正 在找人製做船模型的建築學者漢寶德教授 ( 時任台中科學博物館館長 ) 。﹂ 幾次會晤後 , 曾樹銘獲得了重現明 朝 ﹁ 肆佰料戰座船 ﹂ 的重任 。﹁ 漢寶德 看我的圖就知道我想做的不是裝飾性 的藝品 , 而是可以真的放在水上的復原 船 , 我想重現歷史上曾存在過的東西 。﹂ 為了製作這一艘打算置於台中科學博物 館的模型船 , 他花了一番工夫 , 自明代 撰寫的 ︽ 龍江船廠志 ︾ 找到可靠的參考 資料 , 他說 :﹁ 這是全世界最早由造船 廠記載造船的書 , 裡面從船隻的長寬 , 到用了多少釘子 、 麻繩和桐油 , 都記載 得很詳細 , 我把裡面的敘述用現代的工 程圖呈現 , 花了半年的時間繪圖 、 製作 , 終於完成令漢寶德滿意的樣品 。﹂ 以此為契機 , 讓他對製作古船更爲 投入 。 為此 , 中文系畢業的他再進入海 洋大學研究所深造 , 以復原船的相關研 究作為論文主題 。 時至今日 , 他認為再 現古船最困難的一件事 , 仍在於製作資 料的取得 , 而他強調在歐洲其實有實驗 考古的做法 , 研究者面對古時候產出的 器具或飾品 , 常藉採用當時的材料 、 工 具和技術的方式再現 , 以此拆解當時的 人們如何完成在今日看來令人歎為觀止 的工藝作品 , 而在他重現古船的實驗過 程當中 , 也讓他理解了一些機關設置的 原由 。 細觀曾樹銘的作品 , 不僅外觀精緻 , 連內部的爐灶 、 睡床或貨品等細節也都 不馬虎 , 對於重現這些歷史古船 , 他有一 份特別的使命感 , 他說 :﹁ 我想讓大家記 得 , 早期沒有一個台灣人是坐飛機到台灣 的 , 我們是海洋民族 , 而這些船就是最好 的例證 。﹂ 見物憶史 , 他相信有此憑藉 , 我們將對自己的身世更有體認 。 工作室內 , 曾樹銘翻開一張張製圖紙 , 嚴謹 繪製的古船剖面圖 , 仔細地標示了船隻各部位的 名稱 、 長寬與比例關係 , 精密的程度 , 與一般製 船師所繪製的工程圖幾無二致 。 由他嚴謹監製的 船模型不僅外型精緻 , 而且真能下水 , 這樣的扎 實功夫 , 也讓他成為名聞全台的古船專家 。 自有記憶以來 , 製船這件事便似與他結上不 解之緣 , 他說 :﹁ 哥哥教我把紙板折起來 , 把兩 頭黏起來 , 滴上一些加熱融化的蠟燭油防水 , 然 後再放上沙子壓艙 , 這就是最簡單的船 。﹂ 孩子 們把成品放在水溝裡 , 看小船順流行駛 , 就能獲 得極大的滿足感 。 加上父親在崁仔頂經營魚行 , 日日看著由港口駛入的船隻進貨 , 也讓身為基隆 之子的他 , 對船舶產生了特殊的情感 。 他愛船也對自製模型深感興趣 , 為了完成一項 作品 , 可以廢寢忘食 。 而讓他投入古船復現工作的 關鍵 , 則源自於當時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信雄載 於 ︽ 歷史月刊 ︾ 的文章 ,﹁ 文章提到應該怎麼建立 一座海洋博物館 傳遞臺灣和海洋的關係 、 追溯歷 史 , 我覺得彼此理念相近 , 就主動和他聯繫 , 我 精巧的模型船 , 靜靜地陳列在玻璃框中 , 對於以製作復原船為己任的曾 , 這樣物件已不是擺飾品 , 它所能訴說的歷史故事 , 對我們的文化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 作風 S T Y L E ・ 我們皆乘船而來 22 23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