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基北北桃藝文總覽》
▍托瑪斯 · 德曼:歷史的結舌 時間| 01/18 (六)至 05/11 (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 、 1B 展覽室 《悼念》, 2011 , C-Print/ 水晶裱, 166 × 125 公分。 《浴室》, 1997 , C-Print /水晶裱, 160 × 122 公分。 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人們的日常點滴, 或是歷史的事件,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 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 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人們認知空間 存在著不在場的歷史真實。 亞 里 斯 多 德 學 派 的 傳 統 ( the Aristotelian tradition )基本上是把「時 間」和「空間」作為定位分類感知經驗 的二元結構,並且透過簡化的實証邏輯 系統化了身體經驗及其知覺系統的「形 式意識( sense data )」,因此透過此種 「笛卡爾式」思維的邏輯,「空間」被 絕對化了,「空間」的「主體」和「客觀」 便支配了人的身體和知覺經驗。套用巴 舍 拉( 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 ) 在《空間詩學 (The Poetics of Space) 》 北美館 Facebook 一書裡的說法:「…空間不在場(卻存 在)的閱讀,喚醒了經驗和空間現場情 境的聯結( Bachelard, 1964 )。也就是 說:「空間並非只是填充物的容器,她 是意識的居所」。是一種形式意象、 表徵、隱喻的理性召喚?或是一段往 事回聲的因果關係( casual )?亦或是 空間自身的動力、存有的一種「迴盪 ( retentissement )」? 文化快遞 MAY 2025 27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