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開傳02】

41 40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從漂流到生根:刻畫基隆漁業光輝歲月的都市原住民 —阿拉寶灣原住民聚落再生計畫 文/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整合計畫專案辦公室 北漂人的生活樣貌與心情寫照,不只漂泊 印象。有群從東部北上的阿美族人,帶著原鄉 生活樣態與基隆港都,雜揉成獨有的都市原住 民聚落,於此生根成家。 基隆漁業發展下,孕育形成阿拉寶灣聚落 民國五、六〇年代,基隆漁業發展迅速爬 升,使和平島正濱漁港、八尺門漁港漁船數量 急速增加,牽動鄰近造船業興盛,大量外地漁 工湧進基隆漁港,包含臺東成功、都歷的阿美族人,攜家帶眷來到和平島謀生,逐 漸在和平島東側山麓間的閒置土地搭建房舍,形成阿拉寶灣聚落。 阿拉寶灣聚落族人即使生活於都市,雖然依舊保有阿美族群居習慣、組織行事 特色,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重。但在周遭環境影響與生計壓力下,加上聚落內缺乏 一合適室內場所,作為居民技能傳授與交流使 用,使文化傳承遇到阻礙,如「編織」、「十 字繡」、「母語」等原住民文化,面臨世代斷層。 打魯案(talo’an)—集會所意義與修築過程 「集會所的意義並非僅為活動空間,是聚 落核心,更是文化傳承的媒介。」 打魯案(talo’an)是阿美族語的集會所, 在一個部落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備宗教、政 治、經濟意義。部落居民將此作為集會共議、 公共事務公告,以及年齡組織學習技能、集體 訓練場所。 除此之外,集會所亦含有文化傳承用途, 能在此傳授「手工藝技法、母語、舞蹈與 歌唱」等原住民傳統文化,讓下一代了解 自己的文化,凝結聚落向心力,對身為原 住民族感到驕傲,並向外傳遞。 今年五月開始,當地族人在大基隆歷 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阿拉寶灣原住民聚 落再生計畫」團隊協助下,將位於通往社 寮東砲台動線,一處閒置的中山室,逐步 整修作為集會所。 族人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從現況評估、設計構想、施工流程,經過多次開會討論, 一點一滴構築心中理想的集會所,並且身體力行地投入修築工程。即使遇上天候狀 況不理想,為了保持進度時常在雨中開工。雖然施工過程辛苦,族人不改幽默及樂 天性格,在施作屋頂防水工程時,即興將屋頂變成舞台,激發空間運用更多可能性, 當歌聲裊繞山林間,歡樂氛圍也感染眾人。 聚落的改變正在發酵 起初堆滿垃圾與雜物的閒置空間,從清除雜物、開鑿窗體、修補屋頂防水,工 程持續進行中,集會所未來藍圖也逐漸清晰。族人在過程中從空間需求,延伸思考 聚落未來發展與文化傳承相關議題,期望未來集會所打造成為具備多功能用途之場 所。在產業、經濟、教育與文化傳承上皆有助益,藉由開設產業技能、傳統原住民 文化相關課程,亦可作為孩童課後輔導與學習場所。提高生活品質,也加強與環境 連結性,將部落文化傳統,轉化為永續發展資 源。 時代更迭下,這群北漂人用生活經驗, 刻畫下基隆漁業光輝的歲月,隨著基隆產業變 遷,以強韌的生命力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延續祖先傳承的智慧結晶與文化精神。 圖 1- 阿拉寶灣聚落景象 圖 3- 族人即興使用屋頂作為舞台歌唱 圖 4- 集會所模擬圖 圖 2- 集會所施作過程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