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開傳02】
33 32 專欄文章 Column Column 專欄文章 阿根納穿越時空 文 / 李欽賢 作者簡介 李欽賢,1945 年生。1967 年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為專業畫家及作家。2000 年基隆市 政府委託撰寫<基隆美術史>,2004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撰寫台灣美術地方發 展史全集 ~ 基隆地區。其闡述基隆地區美術在台灣文化環境的定位,為基隆美術史研究的 重要學者。 著作:台灣美術歷程、國民美學、台灣美術閱覽、台灣古老火車站、台灣火車知性之旅、 台灣蒸汽火車速寫、日本美術史話、浮士繪大場景、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斯土繪影等 五十餘本。 基隆和平橋還未過橋的海溝岸邊,橫豎交叉的水泥骨架,曾經是阿根納造船 廠的廠跡,造船廠歇業後,不僅人去樓空,甚至連樓房也沒了,僅剩下垂掛的柱 子和懸空的橫樑,嚴格地來說,阿根納已是廢墟無疑,從廢墟又能怎麼樣穿越時 空? 如果走進時光隧道,這個現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八尺門車站。彼時沒有濱海 公路,戰前,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取得金瓜石礦權,採銅礦事業不遜於毗鄰的九份 採金,同樣的,都是人口聚集的山城。金瓜石掘出的礦砂,用流籠(滑輪索道) 降下至水湳洞,礦業會社有自家的小火車,從水湳洞起點載運礦砂至終點八尺門, 在這裡轉為水運,由小船載往停泊在基隆港的貨輪,再前往日本煉成銅。 戰後,銅礦撥交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經營,礦業公司的小火車也開放客運。直 到 1970 年代台鐵接收礦業鐵道,拓寬軌距,改稱台鐵深澳線。結果因濱海公路完 工,大部份鐵道路基變成公路,深澳線也消失了!如今復活的深澳線已縮短距離, 僅從瑞芳到八斗子。 鑽出歷史重返現實,阿根納工業廢墟的最新話題是夜間點燈,其形象令人想 起宛如希臘雅典的巴提嫩神殿(Parthenon)。 照明裝飾建築(illumination)是近年來世界流行的手法,但非類似台北 101 的霓虹燈變幻,而是燈光投射到建築物,造成突顯地標,呈現立體光影。 這是基隆「潮藝術」策展團隊的點子,基隆潮藝術是最具代表性的基隆當代 藝術年度大展,邀集年青有創意的藝術家,推出與世界同步的前衛作品,展場分 散各地,卻常活用老建築、舊漁船等作背景,強調融合古今,串成歷史與現代的 平台。因為早就有這樣的理念,所以敢用照明裝飾之創作手段,活化廢墟再創新 猷。 燈飾設計家陳宗寶原意是欲從造船廠的歲月斑駁,刻劃出歷史痕跡,重拾起 曾經存在過的在地記憶。未料,燈光竟然照出雷同二千六百年前,遙遠的西洋建 築遺產巴提嫩神殿的列柱。 紀元前 5 世紀末,希臘與波斯的長年戰爭,終於締結和平條約,雅典迎向全 盛時代,立即在阿古波利斯岩塊高崗上,著手建造一系列神殿群,跨稱是「山頂 之街」,巴提嫩神殿居於最高點。正面八柱,側身十七柱,圍繞起來上百座大理 石列柱的壯觀偉構,除建築本身巨大之外,造工洗練,造形調和均整,正是西方 建築史的最初典範。 但是伊斯蘭教掘起之後,控制了地中海,巴提嫩神殿也被充作清真寺。土耳 其亦屬回教國家,一度佔領過雅典巴堤嫩神殿,移走奉祀的希臘神像,移不走的 是建築,和所有列柱上和屋簷之間整排的希臘浮雕。 17 世紀末年威尼斯軍團與土耳其交戰,也攻擊巴提嫩神殿,造成土耳其軍存 放在此的火藥庫爆炸,經這一次大破壞 才變成現在的殘跡模樣。之後,英國勢 力進入,把散落到廢墟上的屋簷雕刻, 運往大英博物館,並尊重巴提嫩神殿原 封不動,交給希臘政府。 2019 年 10 月配合基隆潮藝術活動期 間,阿根納夜晚燈亮,一座工業殘骸和 知名世界遺產隔空呼應,堪稱是難得的 一場驚艷。 基隆美術筆記 基隆美術筆記 阿根納燈飾裝置 巴提嫩神殿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M4Nzg=